杭州翻譯公司的翻譯標準
翻譯標準(the standards)是翻譯活動必須遵循的準繩,是衡量譯文質(zhì)量的尺度,也是翻譯工作者應該努力達到的目標。翻譯標準是翻譯理論的核心問題,迄今為止,翻譯界對于翻譯的標準尚沒有一個完全一致的定論。
古今中文的翻譯理論家或翻譯實踐家曾經(jīng)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述對翻譯制定過一些標準。早在唐代,玄奘就提出了“求真”和“喻俗”的翻譯理念;在我國近、現(xiàn)代,更多的翻譯家提出了各自的翻譯標準。1898年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嚴復在《信、達、雅》三字翻譯標準(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1935年魯迅在《題未定草》中提出“信與順”(faith and expressive)的翻譯標準。他說:“凡是翻譯,必須兼顧兩面,一面力求其易解,二則是保存著原作的豐姿”。
1964年錢鐘書在《林紓的翻譯》一文中提出“化境說”(sublimation):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的文字,既不能因語言文化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的保存原有的風味,那就算入得“化境”(the highest standard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sublimation”,when we translate literary works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it is not supposed to have farfectched trace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This can be called “sublimation”)
這其中最有影響力但至今仍有爭議的是嚴復的“信、達、雅”標準。“信、達、雅”對翻譯中的主要問題都涉及到了,而且提法鮮明簡潔,易于記憶。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標準失之籠統(tǒng),缺乏相應的可操作性,以至于后人不得不作出許多具體的解釋,而且有不少解釋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難以實現(xiàn)統(tǒng)一。例如“雅”,嚴復的本意是譯為古漢語才算“雅”,白話文運動之后,這個理論當然要改正,后人解釋為“譯文要優(yōu)美”。即使這樣解釋,也還是有不少的爭論。至于“信”和“達”,也都曾經(jīng)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前我國譯界普遍認為比較貼切的標準是“忠實、通順”國外的翻譯標準則有等值、等效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