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概念是一個十分模糊、伸縮性極大的詞匯,從一張商品清單的逐詞轉(zhuǎn)譯,到另一首古典詩歌意境的再創(chuàng)造。其間包括了從語言的基本單位轉(zhuǎn)換到不同生活價值觀的碰撞和文化類型的轉(zhuǎn)變的整個范疇。在這樣一個廣闊的范疇內(nèi),翻譯自然可以有多種多樣的同意詞。“一部翻譯理論史實際上相當于對翻譯這個詞的多義性的一場漫長的論戰(zhàn)”。正因為如此,人類翻譯活動的歷史雖其悠而久之,但作為一門自成體系的學科,翻譯學的基本理論框架仍在構建之中。
翻譯學如何擺脫這種困境。我認為關鍵在于從自身綜合性、邊緣性、伸縮性的特點上出發(fā),取得一種同時超越形式語言文學和文藝理論,但又凌駕于二者之上的更高姿態(tài)和更廣闊的視角。這種視覺就是包括語言的科學和語言藝術本身在內(nèi),以語言翻譯為媒體的人類文化交流、演變的視角,就是人類不同種族和社會群體的文化在接觸、碰撞交流中互相影響、滲透,互相借鑒、促動的動態(tài)視覺,即語言、社會、文化三位一體的全透視視角,杭州翻譯不僅能更深刻地理解翻譯本質(zhì),以高瞻遠矚的跨語言文化姿態(tài)重新審視翻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在此,我們僅從翻譯的整個范疇中切分出三種情況,舉幾個譯界同仁并非陌生的例子,借以說明這種語言、社會、文化交互作用的三位一體的視角對于解決翻譯理論與實踐問題的重要性,說明任何一種翻譯理論見解或?qū)嵺`方法都有其社會語言學和跨文化交際的含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