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翻譯策略技巧,根據(jù)”功能目的論”,翻譯是一項有目的的(intentional)交際活動。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譯文在譯入語文化中所要達到的目的。譯者受委托人(包括社團及讀者等)的委托,接受翻譯任務,同時也就明確了翻譯的具體目的,所以譯者所需對翻譯采取前瞻態(tài)度。譯文的交際目的或要達到的預期功能又決定譯者有關(guān)翻譯素材的準備和翻譯策略的選擇。
由于實用翻譯的特殊功能和交際目的及其語篇類型在不同文化中的傳統(tǒng)模式,決定了實用翻譯不可能在譯文中過于保留源語言文化差異,而應立足于翻譯發(fā)起者和譯文讀者,以實現(xiàn)譯文預期功能為出發(fā)點,在分析原文語言成分的實際內(nèi)涵及其功能基礎(chǔ)上,將其譯語語境中與譯文預期目的進行比較。與之相容的,應盡可能保留,反之,則應考慮不同文化背景和語言特點,用符合譯文讀者接受期望,與譯文預期目的享福的表達形式進行調(diào)整。因而在策略選擇上,實用翻譯多以”歸化”為異,盡量減少譯文中的異質(zhì)成分,目的是為讀者提供一種自然流暢的譯文。
鑒于以上考慮,在實用類語篇的翻譯中,除一般翻譯技巧外,譯者常常必須借助一些傳統(tǒng)上的不提倡、但從現(xiàn)實譯文功能來看是必須的翻譯方法。其中刪除和改寫是比較常用的調(diào)整手段。由于實用語篇自身所具備的特點,杭州翻譯在各自文化中常常有自己一套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從實現(xiàn)譯文的預期功能考慮,翻譯過程中,譯者往往必須采用與譯文預期目的相符的得體表達,這就需要再必要時增加、刪減甚至改寫某些內(nèi)容和表達形式。這里改寫指的是以分析原文為基礎(chǔ),以實現(xiàn)譯文功能為目的所做出的理性選擇,并不負責任的胡改亂寫和憑空捏造。
我國的著名文學大師、學者和翻譯家林雨堂在其翻譯實踐中,也曾經(jīng)很好第運用了改寫的方法,為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如孔子《論語》的翻譯實踐中,從讓一般西洋讀者較全面第了解孔子這位中國古代哲人及儒家的預期譯文功能出發(fā),林語堂采用了他認為 得體的翻譯手段,對此書進行了重組改寫處理。他拋開原文語錄形式的篇章結(jié)構(gòu),將其分門別類,使之成為一本邏輯周密、有頭有尾、可讀性強的書。這本書在西方讀者中的影響證明了翻譯預期功能得到了完美的實現(xi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