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跡翻譯是一個民族文化進展的標記,除了一些著名的歷史紀念性文化建筑翻譯以外,我們常會在報刊、雜志、網絡上看到一些街名、廣場名、建筑名等。它們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因為具有某些家喻戶曉的特點,就可以成為象征,以此帶換普通名詞,我們稱之為借代。如果杭州翻譯事先對這些文化不了解的話,翻譯難以做到忠實于原文。
當然,在英美等國也有許多著名建筑、古跡早已為人所知。我們則只需按照其已被人們所遵循的固定譯法來翻譯即可:如:白宮(White House)、白金漢橋(Buckingham Palace)、自由女神像(the Statue of Liberty)、倫敦塔橋(London Tower Bridge)、五角大樓(the Pentagon)等,因為讀者早已熟悉知其文化含義,我們就不必再作說明了。
中國5000年的文化悠遠流長,其文化背景、民俗風情等與西方文化迥異。在翻譯蘊涵著深刻的中國文化同時,為了更好的表達其內在的文化涵義,我們宜采用直譯法,再加以文字補充說明的方式。生活和生產方式,不同的地域文化翻譯也影響著詞匯的聯想意義。中國人常說“不到黃河心不死”,英國人常說“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道路通羅馬),“黃河”和Rome在這里都指代目的地。可見,不同地理名詞表達相同的涵義,有異曲同功之妙。
在漢語文化中,人們常將夏天與酷暑炎熱聯系在一起,“烈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其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就曾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r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一定的文化實體總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間內,不可避免地要體現該地域的自然面貌特點,反映到語言上,便會使不同語言間產生明顯的差異。不同生存環境的生活用語表達與人們的勞動、生活密切相關。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土地至關重要,人們的農耕生活離不開土地。所以,漢語中有許多與“土”有關的詞語,如土生土長(locally born and bred)、土崩瓦解(collapse like a horse of card)等,只不過英譯時大多失去“土地”一詞的字面含義。而英國是一個島國,四面環海,航海業發達,用詞就與“水”、“海”有著不解之緣,如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表達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表達則是“揮金如土”。英語中還有許多關于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應對習語。
生產方式是人們謀得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和賴以發展的決定力量。中國自古是內陸農業國家,以牛耕為主,漢文化對牛似乎有偏愛,與牛有關的詞很多。如:牛勁、牛脾氣、牛皮、吹牛、老黃牛等。他們在英語中很難找到對應的喻體。英國是山小地狹的島國,古代主要靠馬耕,與馬有關的俗語很多。漢語中的“牛喻”及英語中的“馬喻”特有的文化內涵正是生產方式差異的真實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