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的翻譯事業方興未艾,其涉獵領域之廣,從事的人數之眾,譯著的數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我國實行對外開放和參與國際交往活動日益增多的形勢下,翻譯工作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就愈加突顯。翻譯過去一直是邊緣學科,現在國家教育部已正式批準在成熟的大學設立翻譯專業,翻譯事業從此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躍。中國希望了解世界,同時也希望被世界所了解,中國需要向外國學習先進的經驗技術,同時也有大量優秀的東西需要推界給國際社會。這就為杭州翻譯公司工作者施展才華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但是,從總體來看,我國翻譯界的整體水平還不能適應改革開放迅速深入發展的需要。一方面,稱職的翻譯人員數量不夠,另一方面,用大量外匯購進的先進科技資料由于翻譯滯后而沒有及時發揮作用,從而造成外匯購進的先進科技資料由于翻譯滯后而沒有及時發揮作用,從而造成了極大的浪費。眾所周知,作為世界文化的泱泱大國,中國燦爛的文化和近代革命與建設的許多經驗成果由于譯事不力而沒有被國際社會所了解。當代世界著名科學史學家、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李約瑟博士(Dd.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他的13卷巨著《中國科技文化》中寫道:“一個鮮為人知的最大的歷史之謎是我們生活在其中的當代世界是中國家文明和西方文明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很可能成為當今世界賴以建立的一半以上的最基本的科學發明和發現都是來源于中國。”為什么世人對此知之甚少呢?其根本原因之一還是我們的翻譯事業跟不上。
中國作品之所以尚未被諾貝爾獎承認,原因之一就是作品的翻譯質量總是不高。馬悅然強調,優秀的翻譯文本是外國作品入選的“最重要因素”在一些全國性的翻譯學術研討會上,許多專家、學者對我國外宣工作中的翻譯問題不止一次地提出尖銳的批評和十分中肯的意見,他們普遍感到我國翻譯界的宏觀水平即使在中低層次的翻譯上也明顯不符要求,當然滿足不了高層次國際學術、文化交流的需要。這些事實說明我國的翻譯事業任重而道遠。就目前而言,無論是理論探討上,還是在實踐指導上或在課堂翻譯教學的力度比重上,翻譯工作都需加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