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學翻譯
雖然網絡翻譯歌曲是否能像網絡文學那樣形成一定的氣候目前還很難判斷,但網絡這把雙刃劍對杭州文學翻譯形成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德文系主任魏育青就不無憂慮地表示,在文學翻譯批評領域,除一些有質量的翻譯批評外,還存在很多所謂“酷評”,“這些網上的翻譯批評比較情緒化。有些人自學了3年德語,就敢把錢鐘書等大家罵得一無是處。另一點擔憂是文學翻譯硬骨頭沒人啃,“一雞多吃”倒非常普遍。一些在世界上很有影響的作品,因為翻譯需要花上幾年的時間,就無人問津,一些比較簡單暢銷的作品卻被反復翻譯,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收入在不同的出版物中。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吳洪也有類似觀點,他表示,現在由于進入杭州文學翻譯的門檻比較低,越來越多的出版社介入外國文學作品出版,這本是件好事,但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可能暢銷的作品,很多出版社一擁而上,為了爭奪版權而哄抬版稅,使得翻譯出版物成本大幅增加。
與翻譯成中文的外國文學作品相比,中國文化的對外翻譯工作做得還不夠好。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院長柴明颎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好多外國人所了解到的中國文化就是張藝謀的電影,而現在很多人了解到的中國文化也就是中國功夫。翻譯家沙金舉例說,很多好的中國劇本都沒有翻譯成外文,她曾經為話劇藝術中心翻譯了2個劇本,參加國外藝術節演出反響非常好。翻譯者黃福海說,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外文,不在乎數量多,但應該翻得精。黃福海曾經收集過一些資料,他說,以中國詩歌為例,翻譯成英文后相當一部分不講韻,這一方面是因為大多數翻譯者不太講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對中國詩歌有準確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