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譯開放性
直譯及其文化開放性含義
直譯雖然不像意譯那樣受譯者重視,但不僅難以避免,而且也有人為之辯護、歌德。
前面提到的主張“寧可信而不順”的魯迅就是一個突出代表。他認為,“山背后太陽落下去了”雖然不順,但比“日落山陰”更能準確地體現原語的主次關系。因此堅持不改為后者。中國已故哲人、美學家、翻譯實踐家朱光潛教授也十分重視直譯,他認為文從字順的直譯就是理想的翻譯。
客觀地講,翻譯雖是翻譯意義,但由于原語的語言形式與意義之間有不可分割的關系,而大致相同的意義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達,不同的表達形式又可能造成語氣、色彩、強調、聯想及文體風格上微妙的差異,所以譯入語的形態自然或多或少地參照原語。另外,即使那些認為譯入語與原語的意義一形式關系自成體系、互不滲透的譯者,由于理解原語需要借助其形式,也有可能在翻譯時無意中受其影響,從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直譯。
然而,原語形態的無意識影響,譯入語的語氣、色彩、重點、風格上對原語意義的忠實,也都是造成直譯的一部分原因。如果把翻譯首先看做跨文化交際的媒體,我們還可以發現隱藏在這些原因后面的文化含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