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譯獨立性
意譯及其文化相對立性含義
翻譯的目的當然是把原語所表達的意思傳遞給譯人與讀者,因此一般譯者總是追求文字上靈活處理的意譯,并把得意忘形的文學翻譯看作上品,把在文字上明顯受到原語文字的影響,不符合譯人語習慣的“翻譯腔”視作下品。
在翻譯實踐中,如果原語與譯人語的形式迥然不同,絕大多數譯者自然首先選擇譯人語文字順暢通達的意譯,而不是讀起來生硬拗口的直譯。
正因如此,在近代翻譯史上,林紓這位實際上不諳外文、利用其古文修養為口述原作內容者代筆的間接轉譯者被看作一位翻譯大家,而為之口述原創內容者代筆的間接轉譯者被看作一位翻譯大家,而為之口述者卻“隱姓埋名”,鮮為人知。這種意譯為導向的翻譯態度甚至曾經被文壇上大名鼎鼎的趙景深教授推到了極端,即所謂“與其信而不順,不如順而不信”。
對于這種極端觀點,雖然魯迅先生曾用‘亂譯萬歲’加以諷刺,但是他關于“寧可信而不順”的所謂“硬譯”主張常常被看作另一極端,至今沒有被普遍理解和接受。相反,兩千多年前古羅馬演說修辭家西塞羅所開創的譯文與原文試比高低的翻譯“競賽論”仍然是當代文學藝術派譯論者用以攻擊語言學派的武器。即使是在翻譯教學方面,絕大多數教師和教材也都顯然把意譯擺到了高于直譯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