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翻譯
例談語感和翻譯理解中的視角轉換
在翻譯的The Above All(這是頭等大事)這篇長篇小說梗概中,英文原文講述了男人主人公克萊夫最后雖然沒有死在戰場,卻為了從德軍造成的廢墟當中救人而死,原文寫道:
While he was walking for Prue’s train, a bomb fell on nearby building.As he tried to help rescue a woman trapped in the basement of the building, a wall collapsed on him…
學生在翻譯這段話時,一般都把“a wall collapsed on him”翻譯為一堵墻倒在了他身上”.讓學生反復讀他們的譯文,他們也感到這種翻譯有些可笑,但是就不知道該如何修改。這是為什么呢?我認為其中有兩個問題值得考慮,一是語感不足,二是還沒養成轉換觀察視覺的習慣。在我提出的參考譯文中,這個簡單的句子翻譯為“一堵墻倒塌,把他壓在下面”,學生認為可以接受,這也是語感和視角轉換決定的。
對此我們可以做以下分析:首先,從語感覺上說,朗讀這句話時各個詞語中間的短暫停頓時間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我們可以把這個簡單的句子再分為兩節,中間加上逗號也完全不錯;“a wall collapsed”是一節,“on him”是另一節。盡管中間的停頓十分短暫,但是只要是可能停頓就只能在這里,這就是語感。就我個人理解,語感并不是講不清楚的東西,我們可以把語感看作對詞語之間單位的劃分,重音(語義)重點所在以及各個單位之間關系緊密程度的認識,而且是不經過理性分析的直覺上的認識。
語感十分微妙之處在于一句話在快速朗讀的情況下很難察覺中間的停頓和重音與輕音的差異。英語的句子一般比較長,缺乏語感的人往往讀不出重音和節奏,有時甚至換氣都感覺困難,但語感好的人卻可以根據意思隨時停頓,應該緊密連起來的讀得快,該突出的讀的重,總體上很自然。就這句話本身而言,“collapsed”是重音詞,和前面的主語連接起來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所以完全可以做短暫停頓。
英語介詞一般是不重讀的,但是有時介詞實際上表達的是動詞的意思,甚至可以在口語中用介詞短語表達一個句子的意思,所以有時候也要重讀。這里的“on”實際上就是表達動詞的意思,它所引出的介詞短語也可以理解成另一層意思,它并不是輕讀的。
其次是視覺的轉換問題,就這句話來說也就是“墻”和“他”的關系問題,學生翻譯的意思沒有錯,但是不符合漢語的思維習慣。“墻壓在他身上”不是地道的漢語表達法,因為在習慣漢語思維習慣的人看來,“一堵墻”并不能整個“壓在他身上”。但是學生還沒有養成轉換視覺靈活翻譯的習慣,所以只會按字面意思直譯。如果我們稍微考慮下壓在身上不就是壓在下面嗎?雖然兩者的意思一樣,但根據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后者顯然更加合理。
英漢互譯中靈活轉換視角可以使意思更清楚,連慣更自然、合理,這種轉換常見的情況不僅包括上例的方位轉換,而且有時間上的先后,邏輯上的英果、條件等。學習翻譯不能靈活轉換視覺是很難做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