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譯障礙
差異性的文化促成了人們旅游的動因。然而這些差異性卻給旅游翻譯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這樣差異既表現在漢英兩種語言的習慣上,也表現在大相徑庭的中西方文化上,在處理旅游翻譯的時候,兩者須兼顧。
在語言習慣上,翻譯的障礙主要是由行文和修辭的差異所引起的。漢英兩個民族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和審美觀念,在語言中表現出不同的布局形式、修辭手法等行文習慣。“天人合一”是漢民族最重要的理念,它強調客觀融入主觀,喜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從書畫、建筑、詩歌等作品來看,較形似而言,自古我們都講究神似,語言上的反映就是漢語行文辭藻華麗、講究聲律對仗、音韻和美的特點。此外,中國人美學觀念還受“中庸”哲學思想影響,特別強調平衡之美。除了極為頻繁地使用對仗這一修辭格之外,我們還會大量使用四字詞組來描述事物或抒發感情,特別是運用前后并列關系的四組詞組,在景點名稱中尤為常見。就拿舊“西湖十景”作例: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三潭印月、雙峰插云、南屏晚鐘、雷峰夕照,均為四字詞組,翻譯起來也頗有難度。
西方民族語言習慣上與我們迥然不同,“天地各一”則是西方最重要的哲學理念。西方哲學強調抽象、理性的思維分析模式,在主觀和客觀的物象關系上,更多地注重模仿和再現。反映在語言表達形式上,就出現英語重形式、重寫實、重理性的特點,形成了構架嚴整、思維縝密、邏輯性強、用詞簡潔、突出直接觀感等特點,可以形象地把一句句話比作一串串葡萄。
所以翻譯時要注意把中文散落的葡萄重新串聯起來,使讀者在閱讀時不會感到語言習慣上的別扭。
在中西文化處理上,差異帶來的翻譯障礙更難處理,更需要多費心思。總的來說,文化差異主要有兩類:“空缺”和“相異”。
“空缺”是指詞匯和知識背景的空缺。由于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地理環境、社會風俗、歷史條件、宗教信仰,使兩種語言的詞匯出現無法應對和重合的現象。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過程中,有很多中國特有的東西,在西方人看來或許不能理解。語言上,反映在象“乾坤”“八卦”“五行”等詞匯上,所以嚴格說來,在英語中找不到與這些中文詞匯相對應的單詞。
“相異”就是指在英語中即使能找到同漢語指稱意義相同的詞,其聯想意義或隱含意義也不同。明明說的是同一件事物,中西讀者看后的反應會很不同,如果不加以解釋說明,會造成誤會。
|